乒坛怪手陈新华为什么被雪藏

2025-09-03 20:11:32

乒坛怪手陈新华

CCTV.com消息: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人最熟悉的体育比赛奖杯一共有四座。羽毛球男女团体的汤姆斯杯和尤伯杯,和乒乓球男女团体的斯韦斯林杯和考比伦杯。现在看来,这四座奖杯在国际体育中的含金量显然无法与世界杯足球、排球或世界篮球锦标赛相比。但在那个时代,这两项运动是实现中国体育强国之梦的目标,是体育键儿的梦想,那就等于是中国的“世界杯”。中国最早的体育迷,就是在1961年听着张之老师对第26届世乒赛的铿锵转播,从此爱上了小小银球,也爱上了体育。我也是在屋檐下听着张之老师的解说,从此萌发了做一名体育解说员的理想。

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张之老师有几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让我多年来仍然记忆犹新。比如,徐寅生大战星野时,当徐寅生打了一个好球,工人体育馆一万两千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张之老师说道:“徐寅生非常沉着冷静,就像在长安街上散步一样去捡球,星野走起路来一摇一晃,像个戴盔甲的武士。”这两句话,一下子就把两位运动员的特点淋漓尽致的勾勒出来,十分动人。又如讲张燮林神出鬼没的削球,张之老师说:“张燮林的球就像杨柳一样柔像烟一样轻轻的飘到了球台上,然后像一团火一样燃烧起来,让对方摸不着头脑,竟然几次都打不到球,以大比分战胜对手,使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拍案叫绝。”这些精彩的解说,都来自张之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临场细致的观察,敏捷的反应、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

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乒乓球队就有一个传统,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智囊团在赛前往往彻夜不眠,讨论究竟出哪名球员让对方最难受。在团体赛当中整合最大优势,经过大家慎重选择,采取一种切实可行的能够保证中国队能够发挥水平、获得胜利的一种方案,实践证明屡屡获得成功。在第26届世乒赛上,庄则栋、容国团立下奇功,徐寅生对星野的12大板,都是中国乒乓球历史上著名的战役。日本当时实力非常强大,但木村强烈的弧旋球、星野的打法、荻村的全面,都败在中国队手下。这不能不说是运动员的优秀,教练员精湛指挥和我们布兵排阵的成功。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中国队力争卫冕。五虎上将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徐寅生和周兰荪技术水平都日臻成熟,一路过关斩将打到决赛,决赛到底哪三名队员出场呢?当时庄则栋和张燮林肯定要出场,第三个人选是谁,就看教练员、智囊团的决定。徐寅生同志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分析当初的抉择,全篇文章充满了辨正唯物论,充分显示了徐寅生的谋略。我记得他在文章中说:“前两个人选没有争议,必定是庄则栋和张燮林。第三个人选,出周兰荪比较凶——周兰荪是膀阔腰圆,推挡打法是中国队最优秀的;而上我比较稳,因为我打球是凭脑子,讲求落点,讲究旋转、讲求变化。如果组织上决定我上,我有信心。但是我双手赞成上李富荣,因为李富荣在第26届、27届上没有作为团体赛主力球员上场,但是单打都拿了亚军,仅次于庄则栋。现在他憋了好几年,从水平和能力绝对是超一流的,而且求战欲望非常强烈。在训练当中,哪里的地板跺的震响,那个地方肯定就是李富荣在练球。他练球的鞋也比别人坏的快,流的汗也最多,所以我赞成李富荣上。”

果然,智囊团最后经过慎重考虑用了李富荣,李富荣不辱使命,在决赛当中一战成名。他第一局和木村打到16比20落后,非常危险,但硬是凭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超的技术,关键时刻敢于发挥的特点,最终反败为胜,拿下了关键的一分,帮助中国队又一次卫冕成功。与此同时,从26届、27届到28届,庄则栋和李富荣都分别是男子单打的冠军和亚军。在后来的第28届上,李富荣能力已不在庄则栋之下,但为了保庄则栋拿到三连冠,仍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中国乒乓球智囊团的组织安排,数十年不变。到了1985年第38届,这是我到现场转播的第一届世乒赛。我记得当时国际乒联为了表彰蔡振华和瓦尔德内尔的突出成绩和对世界乒坛的贡献,在比赛之前为他们两个发行了一套一版两张的邮票。

第38届世乒赛时,瑞典队已经崛起,逐步成熟,和中国形成激烈的抗衡。在第37届世乒赛中,他们就击败过中国队,夺走了斯韦斯林杯。瑞典队中的瓦尔德内尔、阿佩伊伦、林德、卡尔松、佩尔森这些队员如日中天,处在最鼎盛时期,中国队要想夺回这个冠军是谈何容易。但在那届世乒赛上 ,在智囊团的策动下,中国男队打出了一张怪牌——来自福建老将陈新华。陈新华是个削球手,所谓削球,则是自欧洲乒坛发明,但却在亚洲乒坛发扬光大的神奇技术。

世界上第一位真正的削球手是匈牙利的西多,还有一位手持反胶海绵拍的别尔切克,中国教练曾经评论他削出的球“起重机都拉不起来”。随着弧圈球在欧洲的流行,削球打法的重心逐渐转向亚洲。继同样以稳为主的姜永宁之后,李仁苏开始尝试将“转不转”原理用于削球,而两面反胶的王志良,则让转不转削球首次在世界比赛中大放异彩。

他的双打搭档张燮林,也在压低弧线稳削的前提下,借助长胶的性能配合少许反攻,屡屡令对手方寸大乱。中国特色的削球打法始见雏形。到梁戈亮参加世界比赛时,他在削转不转的基础上,融入了倒板技术,令横板削球的变化空间和进攻机会大为增加。限制胶皮颜色之前,中国最后一位倒板削球的代表人物陆元盛,也是唯一一位正手长胶、反手反胶的著名削球手,可谓独具一格。陈新华反手采用长胶,削中带攻。这是一种颗粒向上、直径小于高度的胶皮,旋转变化相当大,对方拉过来的球越转,削回去的越转,而且击球下沉,对方不容易发力拉球。

就是这个陈新华,当时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在国际大赛中露面,目的就是为了决战瑞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回上一届失去的冠军。当时,中国乒乓球界已经感觉到,和瑞典相比,我们的近台快攻的确有优势,但对方的中盘相持能力和两面弧圈球打法更加先进,我们应对起来有困难。中国队为了出奇制胜,做了陈新华的工作,让他两年中没有在任何国际大赛中露面,包括像洛杉矶奥运会这样的重大比赛,也没有让陈新华参加单打比赛。陈新华失去了很多扬名立万的机会,但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能在第38届世乒赛上打翻身仗,陈新华都默默的承受了。到了哥德堡,陈新华两年来积累出的杀气,都用在了瑞典队身上。

决赛中果然又是中瑞交锋,中国男队的三员虎将分别是江嘉良、陈新华和陈龙灿。第一场比赛,就是由陈新华对瑞典大将林德,林德的打法极其凶悍,是一个真正的急先锋。陈新华不但球风怪异,基本功非常扎实,守中反攻,球削的低、削的转,有突击一拍,而且个性突出。在场上,他是一个笑面虎,总是面带笑容,常常似笑非笑的看着对手。赢了球他笑,输了球他也笑,心理素质不好的球员,看见他的笑就心里没底,总觉得他的笑容里带着一种挑衅和挑逗。其实他平常就是这样,有时候他还会打一些表演赛,用乒乓球进行非常有趣的滑稽表演,比如两个人都蹦到台子上转着圈打球。

当时,林德一来对陈新华的球风不适应,发挥不出自己的弧圈球威力,二来被陈新华的微笑搅得心烦意乱,最终0比2败下阵来。我记得,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德说:“我很不高兴,他一直笑着看着我,对我精神上是一种极大的压力,我不知道他在笑什么。”就这样,陈新华笑过了第一关。这一关通过,后面如履平地。中国男队以5比0复仇,夺回了斯韦斯林杯。陈新华是当之无愧的乒坛怪手奇兵,在当时传为美谈,名噪一时。

在那一届世乒赛上,中国女队也成功卫冕考比伦杯。江嘉良获得男子单打冠军;曹燕华获得女子单打冠军;戴丽丽、耿丽娟组合夺得女子双打冠军;蔡振华和曹燕华组合获得混合双打冠军。在所有冠军中,只有男子双打一项旁落。

当时,给我当解说顾问的正是当年五虎上将之一的周兰荪指导,现在他已经去世了。我有一张很有纪念价值的照片,是中国男女队获得斯韦斯林杯和考比伦杯之后,当地一家很大的华人餐馆请中国队去庆功,我们也在被邀请之列。在那里面,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和那两座奖杯合了影。当时我穿着在斯德哥尔摩买的黄色西服,非常笔挺,带着有奥运标志的红色领带,容光焕发。那时候,我觉得张之老师和宋世雄老师目睹和解说过的伟业,我终于也做到了。

如今,怎样击败中国,已经成了全世界乒坛最大的课题。中国兵团在世乒赛上囊括七个冠军成了家常便饭,长盛不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责编:郑德春